《中年好聲音3》善玥澄:在掌聲之外,尋覓歌聲的歸屬 (上集)
舞台上的善玥澄,在狂野與溫婉之間自由切換,為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鎂光燈外,她卻鮮少提及自己的故事。這位在《中年好聲音3》闖進第九名的歌者,真實的人生究竟是怎樣的篇章?
文、圖:Jessica Kwok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善玥澄來自單親家庭,有一位哥哥。在匱乏的成長環境裏,她習慣了獨立,繪畫、唱歌、手作、針織、結他都是自學,為自己築起一方天地。
十二歲中一那年,她首次踏上校內比賽舞台,唱了一曲〈終身美麗〉。
當時,玥澄從不知道歌唱比賽是甚麼,在一眾高年級參賽者當中,像個懵懂的小妹子,誤打誤撞走進了決賽。老師驚訝地說:「你的聲音很美,在這年紀來說很出乎意料。」最後玥澄雖未獲獎,這段經歷卻在她心底點亮微光,照亮未知的旅途。
後來她主修藝術和視覺傳意,唱歌是陪伴讀書的最佳精神良藥。畢業後,為了一句曾經的承諾,要帶媽媽環遊世界,填補沒機會海外旅行的遺憾,玥澄走進了航空公司,從空服員做到艙務長,一做便是十年。
飛行生涯期間,玥澄在哥哥女友鼓勵下,參加了一個全港性的歌唱比賽,從此展開往後的比賽旅程。
舞台燈熄後,留下甚麼?
拿過近二十個獎項、走過不同賽事的舞台,玥澄笑言自己有點幸運,可能說起來,算是有點「往績」吧。但掌聲過後,她總覺心中有種靜默的空洞,彷彿得到了甚麼,又沒有真正留下甚麼。「雖然有評審、有觀眾,但總覺得歌聲沒有抵達人心。」她開始思考:唱歌是為了甚麼?有時候一個人靜下來,唱歌於她而言,更多的是整理思緒的出口。
玥澄說:「在中3比賽裏,最大收獲是一群聆聽我唱歌的觀眾。最享受是團戰合唱〈大熱〉的時候,全隊人一團火,向同一目標前進的感覺很好。」
參加《中年好聲音3》前,玥澄最後一次比賽,是2018年的「中國新歌聲」港澳區海選。
她在這場大型海選奪冠,旁人看來,以為是夢想的啟程:簽合約、出歌、登台⋯⋯ 但事實上際遇並未隨之而來,她等到的,反而是更多迷茫的空白。玥澄不想只為追夢而不顧現實生活,她選擇繼續努力工作,養活自己和家人。
「好像無論怎麼追,都追不到那個夢。情緒低落時,我就獨個兒在酒店裏寫歌填詞,為抑壓的思緒找出口。」玥澄說起來時,有種黯然的神色。
COVID後,因為所屬航空公司倒閉了,玥澄回到地面,過著朝九晚六的上班生活。每天不是在辦公室裏忙業務往來,就是出外見客人。業績雖然不錯,心卻對這種踏實而庸碌的生活,有點麻木。有時夜深人靜,她會問自己:究竟這是不是我人生的全部?
重拾對唱歌的熱誠
玥澄一度相信,音樂與現實已經分道揚鑣。但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再次走進那片熟悉的光影──這次,不是比賽的舞台,而是一家西餐廳的角落。
「在西餐廳短期駐唱,對我來說意義重大,讓我重拾以唱歌為事業的願望。」
當時,她也不確定台下是否有人在聽,但仍抱著希望:「如果有,我會覺得自己是在跟他 / 她一起完成夢想。」
那晚,她一共唱了二十首歌,當唱到〈我真的受傷了〉時,有些原本低頭鋸扒的客人,放下了刀叉,凝神聽著。後來,越來越多客人開始拿起手機錄影。「他們應該是喜歡我的歌聲才這樣做吧。」玥澄回憶:「當下我感覺,自己的演出有個價值在裏面。」說著,她眼神亮起來,像是那晚餐廳的燈還沒熄滅。後來餐廳老闆告訴她,有客人專程來問:「上次那個女生,今個星期六還會回來唱嗎?」似乎她的聲音,在對方心中悄悄留下了印記。
從那時起,玥澄漸漸發現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我不求觀眾每次喝采。當他們投入其中時,那份連結,比掌聲和歡呼聲更重要。」她也因此認為,唱歌不是炫技或自我表現,而是邀請聽眾進入她的世界,在旋律中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