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晴想後」— 香港電影開始有光明

聽聞在上世紀,香港電影曾經威盡東南亞。聽說從前的「雙周一成」當紅年代,連預售戲票也要圍著戲院打蛇餅,這都是真的嗎?

或許是我出生在不好的年代。在我記憶以來,香港電影一直都被港人喻為垃圾,不值一看,更有不少人認為只有外國片才值得購票入場。

Jessie

理性地分析一下,不少進口到香港的外國重量級電影,其實也是由金錢堆砌出來的。我不是說創作人的創意不足,而是有些電影投資實在龐大得驚人。即使本地創作人想得出來,在欠缺投資者支持下,也實在難以拍出來。雖然有觀眾會略嫌荷里活電影描述的劇情中,大多都離不開殺人及打仗等官能刺激場面,但當中除特技及CG外,也涉及製作時間。那些Marvel 的長年製作就不談了。在《皇家特工:間諜密令》(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中,其中一幕是哥連·費夫從教堂內以一鏡過拍攝形式打上百人的,聽說單是排練也用上半年時間。

這也難怪其中一間聞名的美國電影製作及發行公司能以「夢工場」(DreamWorks SKG)為名,因為他們把通常只有發夢才出現的場景都製作出來。

相比於香港,拍一套電影最大的問題在於金錢。百物騰貴,生活迫人,除非是富家子女,否則即使有熱誠,也難以低價去幫電影工作。不論幕前幕後;人工、場地租借、器材租借及道具等等,全都是投資。在沒有完整的產業鏈下,又怎可以跟荷里活的投資比較呢?

在劇本內容上,總覺得香港觀眾對本地電影的要求較刻薄。不只要帶出重要訊息,還要內容上有共嗚,更要有獨特的拍攝技巧才收貨。若單純地表達一個意思,根本沒有人對此有興趣。我有時會反覆地想為何香港前陣子有如此多中港合拍片,真的只是資金問題嗎?

「合拍片,根本就是拍給大陸人看的。我才不看。」
「那你從前有支持過香港電視嗎?」
「水準低,我不看。」
「你既然不看,人家唯有拍給會看的觀眾吧!」

是誰趕走有香港特色的本地電影?不就是從前的香港人嗎?

然而,今次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應該是一個鼓勵。不再是造馬表演,也不再是不合理地頒獎,而是終於實至名歸!最叫人感動的是有很多新面孔的得獎嘉賓,他們實力絕不比前輩差。突破資金及資歷的枷鎖,創造出讓香港人認同的電影,叫好叫坐之餘,並且在頒獎禮上一擊即中。

有人說黃修平導演是一位能帶新勢力軍入行的人,他的確成功帶起了游學修及蘇麗珊。經過今次頒獎禮後,大家也該記得翁子光,為首次獲提名就獲獎的白只及春夏帶來不得了的榮譽。

其實在有限的條件下,每一位為本地電影業奮鬥的朋友都表現出色,希望能香港電影帶來新一頁。

作為觀眾,我永遠支持香港電影!

Jessie Au

大家好!我叫區思晴(Jessie),是一名90後女生,喜歡幕前演出的工作。 我做人的宗旨是「珍惜每一刻」,因為很多事情是估算不到,所以要珍惜與身邊人一起的時光。 Fans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auszeching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