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認知障礙症患者病情惡化

認知障礙症在本港長者中相當普遍。有資料顯示,當認知障礙症長者患上新冠肺炎時,不但病情比較嚴重,而且更容易患上精神錯亂和中風,跟一般人相比,死亡率更高出2.6倍。在今天的一個記者招待會上,香港大學名譽臨床教授、老人科專科陳漢威教授、內科專科陳鎮中醫生、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精神科專科雷永昌醫生和腦神經科專科霍偉明醫生,闡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對認知障礙症患者帶來的影響; 同時亦分享了診斷和治療認知障礙症的新趨勢,讓大眾更清楚了解現時本港認知障礙症的情況。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

根據政府的資料,認知障礙症在2018年的十大致命原因中名列第七,而且百分之99以上的患者年齡65歲以上;對於70歲以上的長者,每十人就有一名患者;到了85歲以上,比例更飆升至每三人就有一名患者。另外,預計患者的數目會激增,估計到2039年會有30萬名患者,數目是2009年的三倍。

患上認知障礙症的人士,會出現不同方面的病徵。陳漢威教授指出:「在認知方面,患者的記憶、定向、語言、視覺空間、注意力、計算、執行等方面的能力都會下降。在心理上,容易出現抑鬱、冷漠和焦慮等情緒病,也會有幻覺、妄想和偏執的想法。在行為方面,容易激動和失控,可能會有攻擊性、尖叫、發脾氣、扔東西等行為。在機能感官上,會出現協調運用和感覺認知方面的障礙。」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日間長者中心暫停服務,而院舍亦謝絕外界探訪,再加上社交隔離的措施,長者失去正常的社交活動或會產生孤獨感,大大增加了抑鬱症或焦慮症的風險。雷永昌醫生引述一份去年發表的醫學報告﹕「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的團隊發表了一個綜合硏究,研究包括37,339名人士,孤獨感可以將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機會,增加高達百分之二十六,情況實在不容忽視。」新冠肺炎疫情或會增加長者的孤獨感和抑鬱情緖,繼而令長者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增加或使認知障礙症病情惡化。就如何在疫情下照顧認知障礙症長者,陳漢威教授提出這樣的建議:「雖然患病長者留在家裡,我們也要盡量確保他們依從預防感染措施,特別注意他們是否感到沮喪和孤單,盡量多加陪伴。若懷疑家中長者出現抑鬱沮喪或認知能力下降,應盡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必要時,可以使用遠程醫療,通過電話或網上平台與醫生保持聯絡,以免病情惡化。」

診斷認知障礙症

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是認知障礙症的主要成因,分別佔患者的六成及兩成。其餘的成因還包括散播性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額顳葉認知障礙症和其他成因。要診斷早期認知障礙者,醫生會從多方面作評估,包括行為及精神能力評估、磁力共振掃描及身體檢查。

陳鎮中醫生說:「腦部磁力共振容積定量分析可以顯示海馬體、杏仁核、額葉、顳葉等幾十個腦區的絕對體積,和相對頭顱內容積的百分比,以及相對同年齡正常人的百分比。醫生可以通過這些數據計算出接受分析人士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概率,並通過所顯示白質病變的程度,同時計算患上腦小血管病的風險。」

至於血管性認知障礙症,一般由中風或慢性腦血管栓塞引起,因膽固醇引致血管阻塞,腦細胞未能獲得充足的氧氣供應而壞死,常見於吸煙和三高人士。

估計全球百分之四十認知障礙症病例可預防 應及早診斷及介入治療

一般人在老化的過程中會出現善忘或思考遲緩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症狀。而當中百分之十至十五的人,會在一年內發展成為認知障礙症。霍偉明醫生表示:「早期的認知功能障礙是可以透過認知訓練和改善生活習慣得以逆轉。一些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因素亦可透過早期的介入治療得到預防,例如由抑鬱症及孤獨感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或由心臟病、中風等引致的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及早介入治療包括認知能力訓練、抑鬱症治療及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以減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霍醫生認為﹕「若能及早發現長者出現認知衰退的情況及作出治療,可有效減低認知障礙症的發病率,延遲入住老人院舍的時間。」

個案分享

一、患認知障礙症的85歲老伯,在太太過身後陪伴遺體一周,直到女兒探望才發現,跟女兒同住後,發現他記性很差,也很被動。經診斷後,他患上典型的阿茲海默症和嚴重的血管性認知障礙症。

二、一名66歲患長期抑鬱的女士半年內脾氣和記性轉差,經常為女兒的財務擔心,又和姐妹鬧翻。初時懷疑她患上認知障礙症,最終診斷為抑鬱性引致的假性認知障礙症。

浩楠

Stars-hk 創辦人, 希望建立一個只談專業, 不談八卦的娛樂資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