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隨心食記──吃出懷舊西關風情:西關粥品(元朗)

文、攝:見習校對@搜食狂人

在元朗想吃粥,以前,通常得到的答案是炮仗坊國記或建業街發記,現在,還多了一間別具特色的粥店──西關粥品。

小店不少受歡迎的美食,圖中幾款只是其中一部份而已。

事先聲明,光顧此店要有耐性和體諒心。

由於店子地方淺窄,最多容納廿人,人多時擠迫而且要等位;食物即點即製再加上人手不足,遇上太繁忙的話,甚至連外賣也要暫停,總括而言,趕時間的話請另找其他食店就是了。


粥、粉、麵、腸粉及各式小吃均即點即製。


以昔日廣州的黑白相作為掛牆裝飾,添上一點懷舊氣息。


餐牌帶著濃濃的中國風味。

小店位置雖說屬元朗市中心,但其實不好找(小店位置請參考本文下方),卻仍然吸引到不少食客登門造訪,自是有其可取之處。店內裝修擺設甚具懷舊中國風,木桌椅及一些黑白廣州照片,再加上金色字招牌,散發出點點古早味道。環境比許多港式粥店乾淨企理,使用調味瓶不必用紙巾包裹,或於用後洗手,看得出小店對衛生的注重。


西關粉仔與西關咸湯丸成功吸引客人視線。

限 量 美 食 別 具 特 色

餐牌同樣帶著中國風,打開一看,會發現有些在港式粥店鮮見的特色食物。


每日限量供應的西關粉仔,想吃一定要早!


又白又滑的粉仔賣相吸引,味道亦佳,就連區外老饕亦專程為此物而來。

西關粉仔每天限量供應,通常午市售罄,想吃的話一定要早!西關粉仔有別於港式粉仔(兩者詳細分別請參考本文下方的補充資料),而此店與我在廣州吃到的版本在配料上略有不同,除了必備的豬油渣、冬菇外,小店還加入叉燒、土魷、煎鯪魚肉,雞蛋,賣相和口味更豐富吸引,雖然略有改良,但仍保留西關原著風味──在湯底加入蝦米,並於奉客前注入一勺米漿。試一口,粉軟糯且滑,湯底香甜不膩,且透出淡淡米香。小店提供原味菜脯及辣味菜脯供客人自行添加,個人最愛加入辣味菜脯,香辣兼備甚惹味!也有不少客人喜歡將菜脯加到粥、沙河粉提味,有興趣的朋友下次到此店不妨試試。


小店提供原味與辣味菜脯,除粉仔外,也有不少客人用來伴粥、伴河粉。


兩款菜脯各有捧場客,個人則偏愛辣味菜脯。

即 點 即 製 色 香 味 全

西洋菜陳腎燒骨粥是個人心頭好,熱騰騰的粥傳來陣陣香氣,甚吸引,細仔嗅一下,原來除了粥與食材結集的香味之外,當中還有少許麻油味,生出畫龍點睛之效。


西洋菜陳腎燒骨粥在香港不是許多地方可以吃到,當然,自家製除外。

粥底軟滑不過稠,配燒豬骨、陳腎、西洋菜非常適合。吃一口,燒豬骨與陳腎的鹹香、西洋菜的清甜,再加上淡淡的米香,同時間在口腔內演奏一曲美味樂章。曾經有食友批評指此店的粥底不夠稠,於我而言則覺適合,只因太稠的粥底再加上西洋菜、燒豬骨和陳腎的話,出來的效果無論在賣相、口感亦會大打折扣。


上湯西洋菜入口清甜,充滿西洋菜香味的湯底每次總是令我忍不住一飲而盡。


煎蘿蔔糕香口味美,蘸辣椒醬更惹味。

香煎蘿蔔糕雖然索價廿塊錢才八塊,但賣相和香味吸引,蘿蔔味濃加上臘味的甘香,兼之做到外脆內軟的效果,令人回味,最重要是真正有「煎」的感覺,我喜歡吃煎蘿蔔糕,可惜,多數遇上像是沒有煎過的貸色,吃一次,失望一次!此店卻做到我對煎蘿蔔糕的最基本要求,所以,就是比尋常粥店貴,每次來到總是很自然地點一客。


豉油王炒麵味道佳兼不油不膩,成為店內其中一款受歡迎美食。

豉油王炒麵亦有水準,不會吃得一口油,吃罷碟子還是乾乾爽爽的,就是不蘸甜醬辣醬味道亦不差,不過,每次吃炒麵,我還是習慣配一點辣椒醬,感覺特別開胃醒神,此店的辣椒醬味道不會過鹹過酸,算是不差。


小店不設送外賣,但自取外賣的話可預先以電話落單。

此店的人均消費大約三、四十塊,由於食物份量也屬昔日西關風格──粥品麵點屬小吃而非正餐,所以,對於吃慣「大件夾抵」的朋友而言,想填飽肚子便要多點幾款。以元朗區其他粥品店作指標的話,此店價錢確是稍高一點,可是,由於食物口味甚合我意,因此,每當想到要在元朗區吃粥的話,腦海自然浮現「西關粥品」的金字招牌、西洋菜陳腎燒骨粥、香煎蘿蔔糕……

西關粥品
地址:元朗西菁街23號富達廣場118號地下
電話:6348 9641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五1100至2100;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0900至2100;星期一休息。
交通:乘輕鐵於大棠路站下車,沿大棠路往千色廣場方向直行約五分鐘。


圖(1):元朗大馬路近大棠輕鐵站一段,藍色箭咀指著的是大馬路,紅色箭咀指著的是大棠路;
圖(2):從大馬路轉入大棠路,沿右邊行人路往前行;
圖(3):經過熟食中心(冬菇亭)時向前望,便會看到千色廣場(外牆掛著大鐘的商場);
圖(4):沿千色廣場旁邊的行人路繼續前行;
圖(5):當看到行人路旁的「大棠路48-74號」路牌,意味著快到了;
圖(6):地址雖說是西菁街,但正確來說,應該是富達廣場面向大棠路的街舖。

【 港 式 粉 仔 VS 西 關 粉 仔 】

港式粉仔

起源於六十年代,當時香港經濟環境貧困,平民化的街頭小食興旺,聰明的順德人想到用粘米粉加熱水搓成比成年人手指尾還短的條狀,以加入蝦米的湯煮熟,再配上豬油渣、蔥花和菜脯製成一道便宜的街頭小吃。由於人手搓製使粉條成頭尾皆尖狀,像是狗尾巴的樣子,於是被稱為「狗仔粉」。不過,現時在香港見到的,已經不是尖頭尖尾的粉條,而狗仔粉之名亦被粉仔取代,而且,現時市面常見的港式粉仔,大多只有粉條、湯和菜脯,豬油渣欠奉,有些甚至連湯底也沒有蝦米,傳統風味盡失。

西關粉仔

即西關瀨粉(正名應為酹粉,「酹」音:賴),是上世紀廣州西關一帶著名的街頭小吃。雖與港式粉仔一樣以粘米粉為主材,卻以溫水而非熱水製成,粉條只屬半成品,必須以湯烹煮至全熟才可奉客,有別於用熱水所製的港式粉仔──只需加上熱湯即可進食。此外,瀨粉非頭尖尾尖狀,亦比港式正宗「狗仔粉」長身。正宗西關粉仔比港式粉仔用料更講究,將粉條放湯煮熱,以便使粉條吸收湯底的味道,再加入不同的食材配搭,最後再舀一勺米漿及加少許蔥花奉客。由於加入米漿,因此,無論賣相抑或口感亦較港式粉仔稠。而食材配搭方面,每一家小店也略有不同,但仍不離豬油渣、冬菇粒、蔥花和菜脯,亦有一些廣州老店加入沖菜(又稱大頭菜)粒或是鹹菜粒提味。

搜食狂人呼籲:本文從人情味角度出發,毫無中肯可言,旨在分享人情味飲食經歷,再加上每個人口味不一,筆者讚好未必代表一切,本站無法保證相關食肆的食物水準、環境、服務質素、優惠及價錢不變,建議大家抱平常心看待,敬請見諒!

原文出處:搜食狂人www.fooddiscu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