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O財經 | 聶Sir市評 | 聶振邦: 與其著眼人家減息 不如關注自身基本面更有參考價值

一週股市龍門陣,星級股評家,左起:鄧乙己老師(玄學家),驍騰原,温冠麟,楊德華,聶振邦,朱紀菲,林家亨,岑智勇,陳顯歴,黎家聰 & 鄭希鈉。

點擊參加www.hkrd.com.hk

【聶Sir市評】與其著眼人家減息 不如關注自身基本面更有參考價值 (2019/06/10)

上周五中港股市假期,但於假期前恆指終止「六連陰」,上周四低開高收,並錄得二連升,但總體走勢仍是偏弱,高開40點後,開市約10分鐘曾倒跌57點,低見26,837點,繼而未到上午11時半卻見上升88點,報26,984點,不過已是全日高位,最終上升69點,收報26,965點,看來27,000點仍見阻力。

即或今日高位能突破27,000點,亦未必能企穩於此水平收市。上週恆指波幅為447點,較前週和大前週的640和829點為少,反映近日投資者觀望氣氛濃厚。上周四港股成交金額約671億元,為5月6日 (超過一個月) 以來最低,亦是期內惟一低於700億元。

點擊:”菲一般講股”。

美股預託黑期均造好
撇除2月4日的半日市因素,今年暫時最低成交額見於5月3日約667億元,次低於是上周四約671億元,認為除非能重上800億元或以上,否則恆指易跌難升。反觀美股,至上周二起連升四日,總結全週,道指扭轉過去六星期跌勢升4.7%,升幅亦是去年11月以來最大;標指升4.4%;納指升3.9%,雙雙終止四週連跌。

帶動在美國交易的港股預託證券,跟本港收市比較普遍上升,30隻股份之中有25隻錄得上升,包括13隻升逾1%,佔上升股份多於一半,ADR港股比例指數上升263點,收報27,228點。於新加坡交易的場外期指HS50 (又稱「黑期」),也升129點,收報27,180點,較上周四恆指收報26,965點「高水」逾210點。

觀乎美股、預託和黑期均見上升,今日恆指高開逾100點機會大,突破27,000點。筆者亦留意到恆指牛熊街貨分佈,熊證佔比達61%,高於六成具參考性,加上四大重貨區當中有三個在熊證,收回位介乎27,300至27,399、27,115至27,199和27,400至27,499點,相對街貨量為8.91億、6.78億和5.55億份。

影片:點播網易朱紀菲訪問冼國林片段。

而從收回位在27,115至27,499點,合計為25.24億份街貨。27,499與26,965點相距534點,從26,965點下行534點為26,431點,而收回位介乎26,768至26,400點的牛證合計為12.83億份。

持開放態度討論的心
從牛證街貨量僅約上述熊證街貨量一半,暗示在許何的情況,大戶推高恆指誘因較大,本週或可高見27,500點,較恆指現水平約高535點。而筆者於上周四市評文章發佈後,留意到若干讀者對於文中分析表示恆指可低見23,000點並不認同;有的則認為恆指會反彈1,000點後,才會再跌。

音樂:點播試聽”乞討”。

其實對於恆指看法,我們可持開放態度討論,例如前文以20天跌穿250天平均線作分析,普遍市場共識是指SMA (Simple Moving Average, 簡單移動平均),若用上EMA或WMA,就必須提出棄用主流工具的理由。再者,2015年出現了人稱「港股大時代」的中港股市榮景,亦是中國五年規劃從「十二‧五」進到「十三‧五」的交替時刻。

倘若忽略這等因素,硬要以2014年或以前的技術指標走勢作參考,根本就是強辭奪理,對於分析短期恆指走勢的參考價值有多大,公眾定必心中有數。至於論到恆指會反彈1,000點,我們當然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但若能配合解說觀點,相信對於看到留言的讀者,在分析恆指走勢的全面性,則更有幫助。

平心而論,近日美股造好,只是市場莫視美國經濟數據欠佳,一面倒專注憧憬美國今年會步入減息週期。減息或許對美國經濟增長帶來刺激作用,但中國和香港能夠受惠嗎?如果看到美股上揚,就期望港股跟升,這種「脆弱」的原因,難道便足以帶動恆指反彈1,000點?

EOL
去片:Samantha余美虹帶你做吃貨EOL(Eat Opinion Leader)

人幣匯價創今年新低
筆者認為現時最值得留意的,是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走勢,自今年5月17日起,人民幣匯價突破6.9水平,上回見於去年12月上旬,當時恆指大概是25,700點水平,相對恆指現為26,965點,潛在跌幅已超過1,200點,並且大家有留意當時的關稅率是10%,如今是25%嗎?還有壓軸的3,250億美元徵稅清單,還未上場,難道我們還應著眼於「減息」嗎?那豈不是在判斷中港股市形勢上的本末倒置嗎?

點擊聶Sir telegram

聶振邦 (聶Sir) | 證監會持牌人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