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推介] 伊朗式分居

《伊朗式分居》這套寫實電影,以一對夫婦尼達和絲敏於法庭上鬧離婚開始。女的堅持希望出國,為女兒尋找更美好的生活。男的希望留在伊朗,照顧患上腦退化症的父親。雙方爭持不下,各執一詞。最後法官問絲敏:「為甚麼你覺得在伊朗成長的孩子就不好,出國了才好?難道孩子在外地過著單親的生活,會比在這裡父母雙在更好嗎?」這問題其實在世界各國,甚至香港,同樣適用。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很多老人家需要我們照顧。同時,有些家長又希望送子女到外國讀書。外國的月亮一定特別圓嗎?難道舉家移民,卻把老人家送進老人院,就叫解決了問題嗎?

 

居已經分了,男主角尼達只好聘請家務助理。電影乘機帶出一個社會問題:「為甚麼一位傭人,需要天未光就起床,帶著女兒坐幾個鐘頭車,到城市一個家裡打工,她都只能硬著頭皮接受呢?」在香港,我們也有很多打工仔,坐個多兩個鐘頭車去上班。為了下一代的生活,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少少辛苦確實在所不惜。然而,下一代真的覺得這樣會幸福嗎?最近有訪問探討小孩子的願望,大家都說:「我希望爸媽多陪我玩。」到底是父母賺錢,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大家會活得快樂,還是,錢賺少了,時間賺多了,活得快樂呢?

 

女傭終於瞞著丈夫來打工了。面對男主人不在家,老人家尿濕了,應該幫他洗身更衣嗎?在香港,答案顯然是肯定的。但在伊朗,由於宗教關係,就不一定了。理智告訴她,男女授受不親,宗教不容許她這樣做。感情告訴她,老人家尿濕了不舒服,應該盡快處理。面對兩難,我們應如何自處?筆者不打算透露劇情。不過,看這齣電影,可以比較當中的文化差異,饒有趣味。

 

男主人回家,發現有些不對勁。經過一番爭吵後,他一怒之下把女傭推倒。她不幸小產,但聲稱自己被推下樓梯。到底尼達知道女傭是懷孕的嗎?如果是,他就會被女傭的丈夫控告他謀殺。電影的懸疑性一下子大增,確保觀眾不會覺得沉悶。如果我是尼達,會說自己知悉嗎?如果我是尼達的女兒,雖然懷疑爸爸聽到女傭曾經提及,但上到法庭,會講出對爸爸不利的供詞嗎?電影特別花了一些篇幅,去描寫女兒承受著強烈的內心交戰,那種痛苦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電影的結局也很特別。法官問尼達和絲敏的女兒,決定跟父親還是母親生活。電影沒有提供答案,而且就是故意不提答案。女兒決定跟父親還是母親,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流出來的那滴眼淚。可以想像,無論跟誰都好,結局都是一臉眼淚。

 

今屆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最佳外語片,不由金錢堆砌高科技多特技大鑼大鼓之作而是由低成本製作但能讓人反思的《伊朗式分居》奪得,應該可說是影迷之福,影壇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