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鄉郊 傳承文化 ——「古道行」計劃在西貢推動可持續發展
在喧囂的都市生活中,我們不時會嚮往清靜的鄉郊生活,想漫步在憩靜的小徑,置身於翠綠的山林,欣賞鄉郊的人文景觀。天主教香港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正致力於保護這些寶貴的鄉郊資源,並將之融入教育,讓下一代學會珍惜我們的家園,可持續地使用鄉郊的自然和人文資源。
自2023年起,「古道行」獲鄉郊保育辦公室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CCFS)所資助,在西貢地區展開為期兩年的「鄉郊保育」教育試驗計劃。此計劃帶領十間小學的學生深入探索北潭涌的鄉郊環境,望能藉此培養學生保育鄉郊的意識,學習如何欣賞和愛護寶貴的鄉郊資源,促進鄉郊的可持續發展。此外,計劃也希望藉師生的回饋,研究在校推行「鄉郊保育」教育的成功因素,以及製作適用於高小學生(小四至小六)的「鄉郊保育」教材。為期兩年的計劃正邁向尾聲,現回顧一下這段期間計劃已開展的工作。
過去兩年間,「古道行」分別帶領十間小學的學生完成一次保育課程。課程包括三部份:室內理論課、戶外考察課和討論及反省課。十間學校分別安排了不多於30位高小學生,以一位導師對八位同學的比例,與同學遊走於北潭涌,認識當地的歷史文化及自然生態。雖然計劃只以北潭涌為試驗點,但教材的設計也涵蓋了蛋家灣、西灣、白沙澳以及黃毛應村,而這五個地點的特色會與不同的保育主題結合,盼能帶動學生學習。這些教材將於計劃完結後上載於「古道行」網站,歡迎各學校及老師自由下載及使用。
第一輪的鄉郊保育課程在北潭涌進行。導師首先去了學校,教導學生關於鄉郊保育的基本知識,簡單說明鄉郊保育教育的四個主要範疇,包括鄉郊保育的概念、鄉郊的自然生態、鄉郊的文化遺產、鄉郊保育的方法。然後,導師帶領學生前往北潭涌進行兩個活動,包括認識北潭涌植物的「小村民的植物考察之旅」,以及以角色扮演方式經驗以前的村民如何製作石灰某生。最後導師帶領學生反思人與大自然及歷史文化的互惠關係,並激發他們對鄉郊保育的承擔感,實踐生態及文化保育。藉着反思課,學生分享實地學習的過程與體驗、並願意積極行動,選擇適當的個人行為或與別人協作,定立實踐鄉郊保育的目標,最後作出保護鄉郊的承諾。
為10間小學舉行「鄉郊保育」教育活動後,「古道行」在2025年5月2日於荔枝角天主教小學舉辦了教師分享會,邀請了曾參與計劃的學校教師,與一眾同業分享參與計劃的得著與困難。不少教師對此教育課程都非常感興趣,並計劃於來年參加。
老師分享會
值得一提的是,「古道行」希望可以協助老師裝備相關知識,以繼續在校園內推廣鄉郊保育。因此,學校可以請「古道行」到校帶領他們的老師進行實踐工作坊,由經驗豐富的導賞員分享他們的技巧與心得。
西貢「鄉郊保育」教育試驗計劃不僅是一個教育項目,更可視為一個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計劃有五大目標:一,加強價值觀教育,包括國民身份認同、本土文化和可持續發展價值觀;二,豐富全方位學習經歷,進行跨學科學習、增強溝通能力及語文能力;三,增加學習多樣性,如加入宣傳錄像、團體遊戲、短劇和創作藝術等元素;四,強化STEAM教育,讓學生認識生物多樣性、實地收集數據和運用資訊科技完成任務,訓練自主學習能力;五,涵蓋生涯規劃教育,認識不同行業的工作,如環境保育工作者、生態教育工作者、導賞員、農夫、修道人等多元職業。
計劃希望透過讓學生深入認識西貢的自然生態和人文資源,啟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責任感;讓學生了解政府如何通過保育、活化和小型改善工程,保護珍貴的自然及人文資源,為已近荒置的偏遠鄉郊注入動力,促進可持續經濟活動;盼學生也認識到山野無痕、生態旅遊和城鄉共生等概念,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行動力,成為真正的環保先鋒。最後,我們希望能全方面裝備學生,以面對未來種種挑戰。
讓我們一起支持「古道行」的鄉郊保育教育計劃,共同為傳承文化、保護家園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