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工廈開show力撐獨立音樂人 何韻詩打破主流與非主流音樂界限

IMG_ (5)

萬聖夜裏,當大家忙於悉心裝扮去中環狂歡時,我選擇欣賞HOCC 18種香港 – 第三站 Live at Hidden Agenda。這是繼以獨立歌手身份於伊館開個唱、在電車開show後,何韻詩的另一新搞作,與各年青獨立音樂單位包括雞蛋蒸肉餅、話梅鹿、徐嘉浩徐於觀塘一幢工廠大廈內,舉行一連兩場的live show。我看的是第一場,當晚台上各演出者可謂傾情賣力地演出,而台下則有三百多人站了兩小時多,投入觀看。

IMG_ (3)

工廈show看過不少,但從來沒想過被外界認定為主流歌手的何韻詩也會在這裏演唱, 她繼續履行「生於亂世,有種責任」的使命,作為一道橋樑,利用自己的身份讓大家認識一班用心的音樂人,推動本地音樂。當晚,台上各音樂單位施展出十八般武藝,除了演澤自己的充滿個人風格音樂外,亦即場進行「音樂實驗」,以改編了的曲風,重新演譯阿詩的多首歌曲,去證明音樂不是只局限於用主流和非主流去區分,什麼類型的都可以融和一起 ,擦出新火花。驟眼所見,樂迷們也很受落,看得相當投入,報以掌聲和歡呼聲去支持。

IMG_ (4)

音樂本應沒有好壞之分,各類型風格都只是個人喜好,雅俗共賞。按照字面解釋,音樂就是利用聲音帶給人快樂和樂趣,倘若為了去定義主流和非主流,分化人興人之間的關係,帶來惡果,這樣便失去原有的意義,值得嗎?再者,音樂是需要加入人和感情,去使其更加充滿無窮無盡的可能性、可塑性、創造性以及最重要的容納性。誰說香港的音樂不夠多元化、沒有好的音樂、樂壇已死?然後轉聽日韓及外地音樂,只怕是多年來大家已習慣用一把主流非主流的尺去標籤分化,分化到連耳朵也關閉起來,自行篩走一些沒有唱片公司支持、沒有市場包裝過的歌曲和音樂。

IMG_ (1)

對於外間人來說,於工廈開show似乎是一件特別的新奇事,但與此同時,亦揭露了音樂人的悲歌。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音樂人要進駐工廠區,租房夾band練歌,開studio做製作做後期,因為租金相對便宜一點,但近年工廈活化以至租金上升,甚至亦令他們負擔不起,紛紛離場。眾所周知,香港音樂人的收入並不多,政府又沒有實質的支持,雖然工廈的隔音和衞生設備不完善,不過,至少有個空間讓他們做自己的音樂。此乃又不得不歸究於「土地問題」,香港租金昂貴,住的,租買都貴;開店子做生意的,遇著業主瘋狂加租就更加慘情,就像早前的音樂餐廳Backstage也因加租被迫結業。

政府口口聲聲支持本地文化藝術,不好說養不起一間小小的餐廳和一群音樂人,就連最基本的,讓他們有合適的練習及演出空間也沒有,甚至連樂器也走不進交通工具;更可悲的是,就像何韻詩,一位上了軌道的歌手,入紙申請紅館舉辦演唱會,在沒有獲得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理由下,一次又一次便被拒諸於門外。做音樂?發夢吧!看看以上所說的,香港不止容不下音樂人 ,還無聲無色地被蠶食和扼殺。結果,音樂人被迫躲進工廈,然後將一切情緒和反映社會現象的,通通化為音樂題材和歌詞,實在是相當諷刺,迫瘋了。

幸好,在這惡劣的環境下,仍有一些人不計較付出,攜手與真正愛音樂、愛藝術的熱血支持者站出來,幹一番正義又正面的活動,由何韻詩帶領的一系列「十八種香港」計劃,便是其中一個例子。而第三站工廈live show 所出現過的音樂單位,其實只不過是冰山一角,香港仍有千千萬萬的音樂人留待大家去發掘和支持。深信兩場的工廈音樂演出是一個好開始,除了輕輕抹去那條主流和非主流的音樂界線外,亦為一班獨立音樂人打了一支強心針。同時,更能讓大眾從新認識本土真音樂、喚醒各界對一群本地音樂薑的關注。

音樂圈就是一個小小的社會縮影,而樂壇的生死存亡確實是由每一位樂迷去決定,與其責罵埋怨恨香港沒有好的音樂,倒不如從此刻開始,出一分力量去支持一班一直被遺忘、被壓榨的獨立音樂人吧!

Sarina (澎湃妹) 簡介:
八十後土生土長港女•業餘獨立音樂創作人•公關 •小記者 •義工•文字人。
愛音樂、愛寫字、愛自由民主、喜歡帶著心愛的小雞公仔與朋友們上山下海、觀星看日出,不定期發表文章。

Sarina (澎湃妹)

Sarina (澎湃妹) 簡介: 八十後土生土長港女•業餘獨立音樂創作人•公關 •小記者 •義工•文字人。 愛音樂、愛寫字、愛自由民主、喜歡帶著心愛的小雞公仔與朋友們上山下海、觀星看日出,不定期發表文章。